2023年4月25一28日,受邀参加“勐腊县贡茶文化节暨第七届公祭茶祖孔明文化节”,终于到了神往已久的革登和莽枝茶山。下榻于石良子小组茶农家的客店,考察了解这里的茶山,品味这里的茶叶,品尝当地的美食,参加完这次系列活动,特写下此文。
清乾隆进士檀萃《滇海虞衡志》载,“普茶名重于天下,出普洱所属六茶山,一曰攸乐、二曰革登、三曰倚邦、四曰莽枝、五曰蛮砖、六曰曼撒,周八百里”。这是最早“古六大茶山”的来历。
(相关资料图)
祭祖台
祭祖台远景
清光绪年间绘制的《思茅厅界图》表明,古“六大茶山”位于今西双版纳州的澜沧江东岸,历史上版纳地区归属普洱府管辖。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,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。而勐腊县五个古茶山中只有曼撒属易武镇,革登、莽枝、蛮砖、倚邦都属象明乡下辖。
“象明”是以孔明山、野象山合名而得。安乐村委会隶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,距乡政府所在地27千米,距县城近200千米;村委会海拔1152米,年平均气温 20℃,年降水量约1700毫米;辖安乐、秧林、红土坡、曼丫、董家寨、石良子、新发、值蚌、新酒房、白花林、撬头山、石马鹿、牛滚塘一队、二队等14 个自然村;主要有彝族、基诺族、苗族、瑶族等民族。因安乐村委会拥有革登和莽技两大古茶山、有海拔1788米的孔明山而被外界所知。村委会所在地牛滚塘古街在清代就是知名的茶叶集散地。
走上祭台
牧场一角
据说一千年前这里就有古代先民在此居住种茶,清代雍正七年即1729年设普洱府,版纳地区开始规模化种植茶叶,但由于战乱等原因,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这里的茶园被抛荒,大量的古茶树被毁,直到八十年代安乐村的茶叶才重现生机。二十一世纪初因普洱茶的复兴,“古六大茶山”文化的深度挖掘,安乐村“革登·莽枝”古茶山的茶叶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,迎来一个高光的时代。近二十年来云南普洱茶产区都在家不断挖掘茶历史文化,打造名山名寨,“一山一味”的普洱茶被茶界广泛认可。
《普洱府志》载:“其治革登山,有茶王树,较众茶独高大,士人常采茶时,先具酒醴祖祭于此。”由于过去受交通条件的限制,写志书的人了解真实茶山的状况有限的原因。目前在革登茶山难寻到较大的古茶树,多为种植几十年的茶树,虽历史上名列“古六大茶山”,但已名存实亡。
各民族在祭台前留影
因革登茶山和莽枝茶山在同一村委会且相连的地方、同在孔明山四周、土壤等自然环境相似、茶树为同种同源、茶叶外形滋味相近、都祭拜孔明为茶祖等,我认为把二者归为“革登·莽枝古茶山”更符合实际些。
在每年采摘春茶之际,当地茶农秉承着一个习俗,带着祭品前来祭拜孔明。相传是孔明教会当地人种茶制茶,孔明诸葛亮在云南“七擒孟获”,虽然孔明没到过滇西南地区。但在汉代先进的巴蜀文化深深影响这一地区,孔明成为农耕文明的先进代表,被这一地区尊为“茶祖”。云南各地祭拜的茶祖不同,无量山、哀牢山地区祭拜天地和祖先,没有具体的人物;版纳州和思茅区等地祭拜孔明为茶祖;景迈山祭拜帕哎冷为茶祖;临沧等地祭拜神农氏为茶祖……
这里有一片面积近千亩的高山牧场,由几个起伏的山峦构成,登高望远,心旷神怡,有一览众山小之感,高声唱起草原牧歌;青草覆盖着山坡,仿佛来到蒙古草原,再现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独特景色,猜想古人骑马驰骋的场景,如今驾车远行于此,草地上留着清晰的车痕,让无数的游人流连忘返。
“草原”的山峰上塑着高大的孔明像和祭拜台,成为这里的地标建筑和精神符号。连续多届的“勐腊县贡茶文化节暨公祭茶祖孔明文化节”在牛滚塘街和孔明山祭风台举办。以歌舞祭 (傣族舞、彝族舞、香堂族舞、基诺族舞等),敬献茶叶、敬献三牲、敬献五谷、敬献鲜花、净手上香、宣读祭文、祭拜礼成等活动呈现茶文化的盛宴; 在牛滚塘古街, 家家户户沿街摆百桌长街宴,共享民族美食 。举行茶农、茶商、茶友参已度很高的盲品大赛、茶叶品鉴大会、斗茶选拔赛、篝火晚会三跺脚等,吸引四方客商并好评如潮,当地茶农兴高采烈庆丰收,两天的活动成为云南普洱茶主产区最具特色、最接地气的茶事活动之一。
长街宴
作者与高照教授
革登·莽枝古茶山位于象明乡安乐村,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-1700米之间,土壤以红壤、黄综壤为主;茶树品种以中小叶种混植,茶树与森林混生,鸟语花香的茶山里,身着民族服装的茶农有攀爬在树上的、有的站在地上采茶的,晒得黝黑的脸庞上充满着喜悦。
品味革登·莽枝古茶山的茶叶,有中小叶种茶特殊的香型,这里无论是古茶树还是小茶树,都具有汤质柔顺、苦涩味较弱,条索匀整洁净,汤色黄绿明亮,滋味甘甜、生津回甘好的特征而傲立于茶叶之江湖。
包忠华 文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