稷山东渠:“后稷教民稼穑”传说照进现实|2022山西六大重要考古发现探秘 每日聚焦

文博山西   2023-03-10 21:12:46

夏朝,


【资料图】

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。

夏文化,

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。

长久以来,

晋南与豫西地区是探索夏文化的重点区域,

现在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。

晋南以往发现的夏时期遗址,

多在运城盆地。

2021年,

稷山东渠遗址的发现,

是临汾盆地西部

夏时期遗址的首次大规模发掘,

填补了该区域夏文化研究的空白。

该遗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表明,

东渠先民已掌握了较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。

结合稷山一带“后稷”传说,

大量农业遗存的发现,

可能恰是“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”的考古学实证。

▲山西晚报2023年3月10日报道版面

揭露古人生活痕迹

稷山东渠遗址位于临汾盆地的西部,汾河下游,南距汾河约2公里,北距吕梁山约7公里,地理位置非常优越。遗址位于稷山县县城的东部,稷峰镇东渠村北,周围建筑林立,整体来说保存较差。这个遗址是2020年4月在建设稷山体育场勘探时首次发现,现存的面积约10-15万平方米。为了配合稷山体育场和工人文化宫的建设,考古队分别在2021年4月-8月、2022年10-11月对东渠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。一共发现房址2座、陶窑2座、灰沟1条、灰坑43座。

▲东渠遗址位置

在2022年发掘的遗迹中,最大的收获就是一条大型的灰沟以及灰沟西部的窑洞,整体组成了一处“地下式”窑洞建筑。简单来说,就是有一座大坑,然后在坑的西壁上掏挖有窑洞,窑洞分为前后两室,在后室中还发现有灶,室外有一些残留的踩踏面和出入通道,这就是东渠先民的住所。

古人为什么要修建这种房子?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长、东渠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崔俊俊表示,窑洞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居住形式,但是挖窑洞的话必须有一个断面才能挖,如果没有的话,只能是先往下挖一个坑,形成断面以后再挖。东渠遗址所处的稷山县地形比较平整,没有断面,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方法。同时期也有一些地面式的建筑,和现在的房子一样,但是那样建筑成本高,修建窑洞比较节省材料。另外,窑洞冬暖夏凉,住起来也比较舒服。“这种窑洞在山西夏县的东下冯遗址中也多次出现,并且规模相当大,可能就是晋南现在特有的民居地坑院或地窨院的雏形。”崔俊俊说。

▲大型灰沟及灰沟西部的窑洞

除此之外,还发现了两个竖穴式陶窑,其中一座保存比较完整,结构简单而清楚,由窑室、窑床、火塘、操作间组成。窑室是馒头形,火塘呈圆形,中间是以蜂窝状的窑床作为隔挡,火塘壁上还发现有成条状的制作工具的痕迹。这种竖穴窑的结构很简单,但是却很高效,也属于升焰窑的一种。

▲陶窑 Y1

灰坑,也就是古人倾倒垃圾的地方,是东渠遗址发现最多的遗迹,它的分布比较零散,打破关系很少,主要是以不规则长椭圆形为特色,底部不规整,规模较大。这些古人的“垃圾坑”,在考古人的眼里却是“宝贝坑”,经常能出土许多古人的遗物。比如编号为H34的灰坑就是一座遗物特别丰富的灰坑,在灰坑填土内发现了蛋形瓮、高领双鋬鬲、单耳罐、深腹罐等。

▲蛋形瓮

丰富山西夏文化内涵

夏文化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,那么到底什么是夏文化呢?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表示,夏文化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。狭义的夏文化,特指“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”,也就是只有夏民族创造的文化才是夏文化,以河南二里头文化为代表。东渠遗址从这个角度讲不是夏文化。广义的夏文化,是指在被夏王朝统治或控制的,与夏民族结盟或者被兼并的氏族。也就是说,除了夏民族之外,凡是受夏王朝统治的族群创造的文化,也是夏文化。东渠遗址就属于这一类,从性质上说属于山西夏文化,学界也叫作东下冯文化。

东渠遗址发现的遗物有陶器、石器、骨器、玉器、蚌器等,以陶器为大宗,器型有高领花边双鋬鬲、单把鬲、单耳罐、蛋形瓮、陶甗、陶盉、陶爵等等。而陶器最能代表一个遗址的文化属性,东渠遗址的新发现丰富了东下冯文化的内涵。

▲高领花边双鋬鬲

据崔俊俊介绍,经过分析研究,东渠遗址出土的陶器,与东下冯遗址相比,无论是器类形制还是器物组合都是很相近的,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。比如东渠遗址出土较多的、最具代表性的高领花边双鋬鬲,在东下冯遗址却没有发现,而东下冯遗址具有二里头文化因素的陶鼎、深腹罐以及捏口罐,在东渠遗址是没有发现的,可以说东渠遗址基本上没有受到典型二里头文化因素的影响。但是也有一些陶器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关系,比如东渠遗址出土了一件陶封口盉,从形式上来看,可能直接是来源于豫西地区的,和二里头文化有直接联系。

▲玉钺

除了常见的大型陶器之外,东渠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高等级文物,如玉钺、铜刀、陶盉、陶爵以及少量彩绘陶片,这些一般都是高等级的贵族使用的,一般聚落不会有这些器物。此外,从遗址的规模来看,现存面积虽然不大,但是考虑到晋南时期夏商遗址的主要大型遗址都集中在运城盆地,临汾盆地现在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遗址也很少,所以东渠遗址可能是一处在晋南临汾盆地西部的核心聚落。

▲彩绘陶片

掌握较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

俗话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自古以来,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,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。距今一万年左右,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,到了夏时期可能有一个比较大的技术革新。东渠遗址出现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及农业遗存,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。

植物遗存,是东渠遗址非常有特色的一类遗存。目前已浮选出碳化植物种子约25万粒,数量相当丰富。碳化植物种子包括农作物和非农作物,农作物占绝大多数,达到93%,并且它的出土概率非常高,可以说在每份样品中基本上都有农作物的发现。经过初步研究,农作物遗存中,有粟、黍、大豆和水稻,其中以粟即小米为绝对的多数,占到98%以上。“这和现在稷山常种的农作物不太一样,现在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,但在夏时期却没有这两种农作物。小麦原产于西亚,最先传到我国的新疆地区,在内地普及种植应该是在汉代以后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汉时期石磨盘的推广和使用,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,小麦才开始大面积种植。而玉米原产自美洲,到明代才传入中国。至于水稻,主要在南方种植,但是由于东渠遗址靠近汾河,水源充足,有可能种植,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,这个水稻是交换过来的,是人们从别的地方换过来的商品。”崔俊俊说。

▲农作物遗存

在碳化植物种子中,非农作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,这当中藜就占了将近一半。藜,就是人们常说的灰灰菜,是可以当蔬菜来食用的。其它的非农作物,如猪毛菜、苍耳和堇菜,具有药用价值;马唐和狗尾草,可能是用于动物饲料;胡枝子和草木樨,因为在灰坑的灰烬层中浮选出较多这些杂草的碳化植物种子,所以判断它们可能是用于燃料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东渠遗址还发现了一些酸枣核,稷山是板枣之乡,种植板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,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得而知,但是在板枣之乡发现距今3000多年前的酸枣核,不得不让人感叹太巧了。

▲非农作物遗存:藜

▲非农作物遗存:酸枣核

此外,该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,经过初步的鉴定,以家养动物为主,包括牛羊猪等,其中牛的数量比较多。崔俊俊认为,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,有证据显示,在公元前两千纪早期,中国北方就出现了牛牵引的现象,可能是用于耕作,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。进行农业生产,工具也很重要,东渠遗址还出土了许多石器,包括石铲、石刀、石镰等丰富的农业生产工具,其中石铲的数量最多。

综合这些信息,可以看出东渠先民已掌握了较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,形成以种植粟为主,兼营畜牧业的混合农业生产体系。“同时,稷山传说是后稷故里,有‘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’的文献记载,经过对比,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有时间和空间的相似。东渠遗址大量农业遗存的发现,可能正是‘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’的考古学实证。”崔俊俊表示。

夏商王朝对晋南的管理,

以控制资源为目的

在东渠遗址的考古研究中,还有一种文化滞后的现象。即从文化属性上来看,东渠遗址大致相当于东下冯遗址的三四期,也就是属于夏代晚期,但是通过对该遗址动植物遗存进行碳十四测年发现,其年代大概是在公元前1560年到公元前1420年,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上来看,已经进入了商纪年。这也就意味着在早商时期,夏晚期的东西仍然存在于临汾盆地西部边缘。

通过进一步分析,可以看到夏及商王朝国家对晋南的管理和控制。在晋南地区夏商的大型遗址目前发现的只有三处,夏县东下冯遗址、绛县西吴壁遗址和垣曲古城南关遗址,这三处遗址规模比较大,并且年代上是连续发展的,到了早商时期范围还进一步扩大。

众所周知,晋南地区的铜和盐是在早期国家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西吴壁有丰富的冶铜遗存,东下冯靠近河东盐池,古城南关又是重要的交通和军事要塞。而临汾盆地现在还没有发现大型的遗址。可能在夏到早商时期,国家对晋南地区的扩张都是以占据重要据点为主,控制资源为目的的管理模式。“到了早商时期,商人可能迅速占了西吴壁、东下冯等区域,而临汾盆地可能是没有那么快占领,这就导致了东渠遗址文化属性和测年结果上出现了偏差,也就是测年偏晚。”崔俊俊说。

运城稷山东渠夏时期遗址

发掘单位:山西省考古研究院、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、运城市考古队、稷山县文物保护中心

项目负责人:崔俊俊

|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南丽江

图|山西省考古研究院

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

辑|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 南丽江

审核|方天戟

[ 最近更新 ]